古诗文大全

形式:
杂剧 文言文
  • 偶题

    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。
    作者皆殊列,名声岂浪垂。
    骚人嗟不见,汉道盛于斯。
    前辈飞腾入,馀波绮丽为。
    后贤兼旧列,历代各清规。
    法自儒家有,心从弱岁疲。
    永怀江左逸,多病邺中奇。
    騄骥皆良马,骐驎带好儿。
    车轮徒已斫,堂构惜仍亏。
    漫作潜夫论,虚传幼妇碑。
    缘情慰漂荡,抱疾屡迁移。
    经济惭长策,飞栖假一枝。
    尘沙傍蜂虿,江峡绕蛟螭。
    萧瑟唐虞远,联翩楚汉危。
    圣朝兼盗贼,异俗更喧卑。
    郁郁星辰剑,苍苍云雨池。
    两都开幕府,万宇插军麾。
    南海残铜柱,东风避月支。
    音书恨乌鹊,号怒怪熊罴。
    稼穑分诗兴,柴荆学土宜。
    故山迷白阁,秋水隐黄陂。
    不敢要佳句,愁来赋别离。

  • 问说

      君子之学必好问。问与学,相辅而行者也。非学无以致疑,非问无以广识;好学而不勤问,非真能好学者也。理明矣,而或不达于事;识其大矣,而或不知其细,舍问,其奚决焉?

      贤于己者,问焉以破其疑,所谓“就有道而正”也。不如己者,问焉以求一得,所谓“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”也。等于己者,问焉以资切磋,所谓交相问难,审问而明辨之也。《书》不云乎?“好问则裕。”孟子论:“求放心”,而并称曰“学问之道”,学即继以问也。子思言“尊德性”,而归于“道问学”,问且先于学也。

      古之人虚中乐善,不择事而问焉,不择人而问焉,取其有益于身而已。是故狂夫之言,圣人择之,刍荛之微,先民询之,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,以大知而察及迩言,非苟为谦,诚取善之弘也。三代而下,有学而无问,朋友之交,至于劝善规过足矣,其以义理相咨访,孜孜焉唯进修是急,未之多见也,况流俗乎?

      是己而非人,俗之同病。学有未达,强以为知;理有未安,妄以臆度。如是,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。贤于己者,忌之而不愿问焉;不如己者,轻之而不屑问焉;等于己者,狎之而不甘问焉,如是,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。人不足服矣,事无可疑矣,此唯师心自用耳。夫自用,其小者也;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,宁使学终不进,不欲虚以下人,此为害于心术者大,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。

      不然,则所问非所学焉: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;甚且心之所已明者,问之人以试其能,事之至难解者,问之人以穷其短。而非是者,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,可以收取善之益,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。嗟乎!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,非此之由乎?

      且夫不好问者,由心不能虚也;心之不虚,由好学之不诚也。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,其学非古人之学,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,不能问宜也。

      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。圣人所不知,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;愚人之所能,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。理无专在,而学无止境也,然则问可少耶?《周礼》,外朝以询万民,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,是故贵可以问贱,贤可以问不肖,而老可以问幼,唯道之所成而已矣。

      孔文子不耻下问,夫子贤之。古人以问为美德,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,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,然则古人所深耻者,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,悲夫!

  • 老子(节选)

    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 故几于道。居,善地;心,善渊;与,善仁;言,善信;正,善治;事,善能;动,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

    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,难得之货令人行妨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。

    古之善为士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

    夫唯不可识。

    故强为之容:豫兮,若冬涉川;犹兮,若畏四邻;俨兮,其若客;涣兮,若冰之将释;孰兮,其若朴;旷兮,其若谷;浑兮,其若浊。

    孰能浊以止,静之徐清?

    孰能安以久,动之徐生?

    保此道者不欲盈,夫唯不盈,故能敝而新成。

    曲则全,枉则直;洼则盈,弊则新;少则得,多则惑,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。

    不自见,故明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,故有功;不自矜,故长。

    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
    古之所谓“曲则全”者,岂虚言哉?诚全而归之。

    跂者不立,跨者不行,自见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。

    自伐者无功,自矜者不长。

    其在道也,曰余食赘行。

    物或恶之,故有道者不处也。

    善行无辙迹;善言无瑕谪;善数不用筹策;善闭,无关楗而不可开;善结,无绳约而不可解。

   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,故无弃人;常善救物,故无弃物,是谓袭明。

    故善人者,不善人之师;不善人者,善人之资。

    不贵其师,不爱其资,虽智大迷,是谓要妙。

    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;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;知足者富,强行者有志;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寿。

    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

    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

    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

    圣人不积,既以为人己愈有;既以与人,己愈多。

    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

  • 论语七则

      子曰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贫与贱,是人之所恶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君子去仁,恶乎成名?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,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。”

      子曰:“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,回也!”

      子曰:饭疏食,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

     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,子路不对。子曰:“女奚不曰:‘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

      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

      在陈绝粮,从者病,莫能兴。子路愠,见曰:“君子亦有穷乎?”子曰:“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。”

      子曰: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

  • 放言五首·其二

    世途倚伏都无定,尘网牵缠卒未休。
    祸福回还车转毂,荣枯反覆手藏钩。
    龟灵未免刳肠患,马失应无折足忧。
    不信请看弈棋者,输赢须待局终头。

  • 苛政猛于虎

      孔子过泰山侧 ,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,夫子式而听之,使子路问之,曰:“子之哭也,壹似重有忧者。”而曰:“然。昔者吾舅死于虎,吾夫又死焉,今吾子又死焉。”夫子曰:“何为不去也?”曰:“无苛政。”夫子曰:“小子识之:苛政猛于虎也。”

  • 枭将东徙

    枭逢鸠。鸠曰:“子将安之?”
    枭曰:“我将东徙。”
    鸠曰:“何故?”
    枭曰:“乡人皆恶我鸣。以故东徙。”
    鸠曰:“子能更鸣,可矣;不能更鸣,东徙,犹恶子之声。”

  • 别子才司令

    不如意事常八九,可与语人无二三。
    自识荆门子才甫,梦驰铁马战城南。

  • 警世

    世事如舟挂短篷,或移西岸或移东。
    几回缺月还圆月,数阵南风又北风。
    岁久人无千日好,春深花有几时红。
    是非入耳君须忍,半作痴呆半作聋。

  • 邴原泣学

      邴原少孤,数岁时,过书舍而泣。师曰:“童子何泣?”原曰:“孤者易伤,贫者易感。夫书者,凡得学者,有亲也。一则愿其不孤,二则羡其得学,中心伤感,故泣耳。”师恻然曰:“欲书可耳!”原曰:“无钱资。”师曰:“童子苟有志,吾徒相教,不求资也。”于是遂就书。一冬之间,诵《孝经》《论语》。

  • 题花山寺壁

    寺里山因花得名,繁英不见草纵横。
    栽培剪伐须勤力,花易凋零草易生。

  • 朝三暮四

      宋有狙公者,爱狙,养之成群,能解狙之意;狙亦得公之心。损其家口,充狙之欲。俄而匮焉,将限其食,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。先诳之曰:“与若芧,朝三而暮四,足乎?”众狙皆起而怒。俄而曰:“与若芧,朝四而暮三,足乎?”众狙皆伏而喜。

  • 三人成虎

     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,谓魏王曰:‘今一人言市有虎,王信之乎?’王曰:‘否。’‘二人言市有虎,王信之乎?’王曰:‘寡人疑之矣。’‘三人言市有虎,王信之乎?’王曰:‘寡人信之矣。’庞葱曰:‘夫市之无虎明矣,然而三人言而成虎。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,而议臣者过于三人,愿王察之。’王曰:‘寡人自为知。’于是辞行,而谗言先至。后太子罢质,果不得见。(庞葱 一作:庞恭)

  •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

    吟君叹逝双绝句,使我伤怀奏短歌。
    世上空惊故人少,集中惟觉祭文多。
    芳林新叶催陈叶,流水前波让后波。
    万古到今同此恨,闻琴泪尽欲如何。

  • 放言五首·其四

    谁家宅第成还破,何处亲宾哭复歌?
    昨日屋头堪炙手,今朝门外好张罗。
    北邙未省留闲地,东海何曾有定波。
    莫笑贱贫夸富贵,共成枯骨两如何?

  • 鸱鸮

    鸱鸮鸱鸮,既取我子,无毁我室。恩斯勤斯,鬻子之闵斯。
    迨天之未阴雨,彻彼桑土,绸缪牖户。今女下民,或敢侮予?
    予手拮据,予所捋荼。予所蓄租,予口卒瘏,曰予未有室家。
    予羽谯谯,予尾翛翛,予室翘翘。风雨所漂摇,予维音哓哓!

  • 父善游

      有过于江上者,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,婴儿啼。人问其故。曰:“此其父善游。”——其父虽善游,其子岂遽善游哉?以此任物,亦必悖矣。

  • 晓窗

    少闻鸡声眠,老听鸡声起。
    千古万代人,消磨数声里。

  • 沧浪歌

    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;
    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。

  •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

    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

      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